緊急傷病處理原則 |
■事前準備: - 建立完整的學生健康資料。
- 學校應訂定學生意外傷害及急病處理辦法,讓全校教職員工瞭解;以便遵循。
- 掌握新資訊,購置、更新急救器材,並定期檢查、補充及維護急救設備。
- 隨時吸取醫護新知,充實相關專業知能,提昇緊急救護能力。
- 收集地區醫療資源資訊,作為送醫參考。
■當時處置: - 把握生命優先原則,掌握生命徵象作緊急處理,必要時立即送醫。
- 把握傷害最小原則,預防再受損傷,如疑似頸椎受傷者應先固定,異物插入勿急予拔除。
- 注意自我保護,處理過程中避免被傳染疾病或醫療糾紛。
- 協助送醫或轉介治療時,應視傷病情況所需醫療資源後送至適當之醫療院所。如大量傷患則需考慮分送不同醫院,以免醫院人力不足而影響救治時效。
■事後處理: - 確實記錄、保管並統計分析,必要時呈閱或追蹤,以便瞭解校園安全及傷病的狀況,作為校園安全教育計畫依據。
- 檢討事前準備是否完善?是否兼顧軟硬體設施?
- 檢討是否有較好的處置方式?做為改善的參考。
|
|
傷病處理時易犯之疏失
|
- 未了解傷病狀況,就要求傷患到健康中心。
- 趕赴現場時未攜帶急救器材。
- 強制脫解衣物,檢視傷患(如燙傷、骨折)或過度要求活動患處,以判斷有否骨折。
|
|
處理方法
|
- 建立學生緊急事件聯絡卡:
此卡之建立相當重要,資料應確實周詳,可保護學生之安全及減少校方處理問題之困擾,應於每學年開學初儘速填妥,並定期核對更新。 - 訂定學生緊急傷病處理及送醫辦法:
應視各校情況訂定處理辦法,讓全校教職員工膫解,以便遵循。 - 辦理教職員工生基本急救研習,加強安全教育,建立危機意識及處理能力:
平時視各校情況,利用時間舉辦教職員工之基本急救技術研習,安排學生急救技術訓練、辦理安全教育專題演講或活動,以增進事故發生時迅速、妥善處理之能力。
|